我的“敏感力”训练

网站首页      我的“敏感力”训练
2013-10-30 13:29:00
来源:无锡市芦庄实验小学

2013-10-30

 

小学语文老师常常认为,5个作文尖子生,往往4个是女生,1个是男生。有人说,女生乖巧、听话,比男生勤奋。听起来有点道理,却不是很有道理。女生总体比男生写得好,不是她们比男生努力,而是女生天生比男生敏感。女人是感性的动物,男人是理性动物,难怪周国平认为,女人做哲学研究既是对哲学的伤害,也是对女人的伤害。小学作文大都写自己的情绪、情感,那团情绪、情感即作文的中心。小学里的男生不细腻,不细致,作文自然比不上女生。老师批评某女生,那女生战战兢兢了一堂课;老师批评某男生,那男生朝老师的后背做个鬼脸,什么事都没了。那男生和女生,都写老师批评的事,谁写得好?

■心理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

敏感,不是你的眼睛看出来,也不是你的耳朵听出来的。敏感来自内心。作家都比较“多愁善感”,不“多愁善感”,作家只好在家里“作假”。怎样的人“多愁善感”?林妹妹那样的人;别人的一句话,能在心里掂量三天五夜的人。

光文字上花力气,既不够,也不行。要让男生“敏感”起来;要将女生天然的、随意的“敏感”,上升为有意的、先天与后天融合的“敏感”。

要使学生明白,人是有心理力量的,那不是迷信,而是科学。把钢丝拉在10厘米高的平地,谁都敢上去走一走。把钢丝拉在10米的高空,打死你也不肯上去。心理力量就这么给你作怪。写作,要善于将“心理力量”的前前后后,原原本本地写出来。

六年级学生去参观“海底世界”。“海底世界”有一条灯光大道。第一组同学过去后,灯光大道下的灯,亮了起来。第二组同学一脸胆怯,不敢前行。为什么?灯光大道下,成千上万条毒蛇相互缠绕,昂头吐芯。第一组同学通过时,没灯光,看不到,稀里糊涂过去了。第二组同学看到了,谁敢呀,掉下去,不是玩的。

“要是你在第二组,敢过去吗?”

小乙,短头发,一个叽叽呱呱的女生,嚷道:我可不去,毒蛇咬死,会死得很难看的。

随后,头顶的大灯也亮了起来,绝大多数的同学又面色从容,鱼贯而行。为什么?灯光大道下,有一个巨大的透明的玻璃罩子,灯光大道两侧还有透明的玻璃护栏,绝对安全。

“要是你在第二组,你敢不敢过去?”

戊中“敢”了,丁丁仍然“不敢”。“玻璃罩子下的毒蛇,仿真的,塑料的,现在,你敢不敢过?”这么一说,丁丁连连点头,敢了。

人的心理就这样影响着人的行为,决定着人的行为。哪怕一丁点小事,人的内心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只是平日里你不关注自己的内心而已。你不关注新闻,美国大兵有没有从伊拉克撤回来,你自然不知道;你不关注自己的内心,内心里的种种念头、想法,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你自然无所察觉。

人的心理的力量不是微小的。你关注自己的内心了吗?

■体察内在的活跃的语言

光说不练等于空。要去体察内心丰富的“念头”。学生真的感受到内心有那么多的“话”,真的发现内心藏着“另一个世界”,才会义无反顾地去关注内心:关注,养育“敏感”。

我出字谜:一字十八口。

出“一条小狗四张嘴”、“十月十日”两个字谜。前一个,大都能猜出来,我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说清楚,说细腻,别人忽视的念头也说出来。后一个,一些同学想不出来,不要紧;要紧的是,学生能将想不出来的“想”,也说出来。

阿丙怎么也想不出“十月十日”。他说: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国民党的生日。国,不对;民,也不对;党,那离得十万八千里了。十月十日,能不能像“杏”和“器”一样,组成个什么字?“十”和“月”放在一起,不对;“十”和“日”放在一起,没有这个字呀。老师出的什么谜,这么难。不好,已经有人猜出来了,把手举得高高的。我的心比打结的麻绳还乱,哪还能猜出来。不想了,等着别人的答案吧。

对于猜谜,猜出答案是开心事;对于关注自己的内心,猜不出,也是好事。猜不出,你有左冲右突的想法,你的想法、念头反而比一下子猜出来的人,更多,更庞杂。

“九十九,打一字。”不管猜不猜得出,我要求三分钟后,学生将自己心里想的内容写下来。戊中静不下来,见我路过,招呼我过去,说:“我猜出来了。99等于100减1 ,‘百’字减去上边‘一’,不就是‘白’字?”

丁丁,留着长发的小女生,猜出来了,并将内心的想法写出来了:

九十九,什么东西啊?九加九?九乘九?上面一个九?中间一个九?那还有一个十呢?当风景啊?九十九,九十九,一百,一百;一百一百,九十九,九十九……唉,九十九等于一百减一。一百减一,一百减一,“百”缺了“一”,哈哈,想出来了,拿掉“百”字上面的“一”,一个“白”字!慢着,别得意,再验算一遍,九十九,等于一百减一,百,拿掉上面的“一”,剩下一个“白”字,对了,肯定对了!

小乙没猜出来,内心的想法也写得很不错:

九十九打一个字?我怎么感觉自己像“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像“十月十日”那样拼搭,上面“九”,中间“十”,下面“九”,那不成一个怪胎了吗?要不,横着拼,“九”加“十”加“九”,没见过这字呀。可惜没带康熙字典,或许上面有这个字,那该多好。九、十、九,加在一起是二十八,“十”和‘八’是个“木”,“二”“木”,两根木头,“林”!太棒了,可是,谁能替我证明,“九十九”等于“二十八”呢?

没写好的,没将自己内心的“猜”写清楚的,没关系,课后,从写得好的伙伴那里抄两段,抄好后,读一遍,琢磨别人怎样捕捉内心的。

猜谜的过程,学生内心有着连续不断的想法、念头;做一道应用题,学生内心也有着连续不断的推算、思考。写作文,要经常回头看看自己的内心,将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念头、思考,写出来,那是非常重要的作文能力。

■捕捉内在混沌的感觉

故事往往蕴藏很多无法明说的内涵。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内心最丰富、最复杂、最广阔,上帝将他的礼物藏在人的心里,太高明了:首先人的内心丰富、复杂、广阔,而且黑暗,不可捉摸。其次人的身体活在外部的世界里,人时常活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里,忘记了眼睛和耳朵之内,还有一个内在的心灵世界。

下节语文课,老师要检查背诵情况,课间,我连作业都不写,一直在背书。

“这段话,猜一猜,‘我’有什么内心的想法”我问。

大甲,看出问题了:老师说要检查,“我”为什么在课间时间一直背书?里面肯定有原因。

丁丁也发表她的看法:“我”肯定没有背出书来,心里一定很乱。

“要是能把心里的‘乱’,详细地写出来,那你就是写作的高手。”我出示下一句——

课上,我的同桌被老师抽到了。他背得不熟,老师说,下午还要查他。等了半天,老师也没抽到我。

“同桌背不出,‘我’背得出,却不抽‘我’,‘我’心里肯定有想法。”阿丙一着急,小脸便发红,他急切地说,“我有过这样的经历,希望老师抽我背,自己又不敢举手,心里很矛盾的。”

我让男生和女生分为两大组。男生给第一句添加“心里的想法”,女生给第二句添加“心里的想法”。学生写后,比一比,谁添加的“内心活动”多。

有了写的困惑与心得后,我出示片段:

课间,我连作业都不做了,一直在背书。万一老师抽查到我,看我背得结结巴巴,批评不说,同学跟前的面子丢大了。要是老师抽查到我会背的小节,那多好,同学跟前挣了一把脸。我有两个地方不是很熟,老师都有火眼金睛的,抽我不会背的段落,那就惨了。快,趁课间还有几分钟,临时抱佛脚,“抱”得熟一点。

“万一老师抽到我……‘抱’得熟一点”,是“我”内心的盘算。人做任何事情,都由心里发出指令去做。把内心的想法捕捉出来,有条理地捕捉出来,这是写作上的一项大本领。

同桌被老师抽到了。他背得很不熟,疙里疙瘩,我听得心里直发痒,恨不得站起来帮她背。老师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我真怕老师发脾气,老师一发脾气,遭殃的不是她一个人,大家都提心吊胆。幸好,老师没怎样,只是说课后好好背,下午还要查她。老师再请同学背,我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的目光朝我扫来,我兴奋得脸都发烫,心里祈祷着,喊我喊我,我背我背。手自信满满地往上伸。老师的目光从我的手上掠过,到那边去了,我一下子泄了气,看来,没有表现的机会了。哎,早知如此,课间我就不背死背活了……

添了两处内心活动,人“活”了,故事“活”了,文章“活”了。

上一讲“猜谜”,只要按着心里“想”的顺序,将“想”的内容写出来,八九不离十了。很多时候,人的内心只是一种感觉,惊恐,喜悦,生气,慈悲,哀伤,愤怒。写作文,要有一种本领,将内心的混然一团的“惊恐”或“喜欢”、“哀伤”或“愤怒”,用文字清晰地写出来;而不能写“我很开心”“我很愤怒”“我很痛苦”。

我拿出气球,作文课上吹气球,好玩,学生很兴奋。

“我吹气球有个怪脾气,不准发出任何声音,谁尖叫,谁就写检讨。”活动前,我把规则说清楚,游戏的规则比起作业的规则,学生更乐意接受和遵守。

我把气球吹大,眼看要爆炸了,停止,让学生感受内心的“放松”。我走下讲台,靠近大甲的头,再吹;靠近小乙,吹一口;靠近阿丙,吹一口;快爆破了,靠近丁丁,假吹;靠近戊中,也假吹,唬得学生捂耳朵,闪。

我用好自己的眼神,使学生错以为,下一个目标就是“他”;也有几次“暂停”,给他们心理上喘息的机会。如此反复几次,回到大甲身边,将气球吹爆,把大甲吓得比小乙还“小”。

安静,回顾自己的内心,紧张、放松、害怕、刺激,都有;写吧。

大甲写的:

气球越吹越大,管老师越吹越起劲,你看他,脸逼得通红,跟眼前的红气球一个颜色了。管老师一边吹,一边走,哈哈,走到庚那儿了。庚吓得身子直往后缩。不好,管老师朝我走过来了,在我同桌那儿站住了,炫耀似的,将气球停在同桌的鼻子前。气球越吹越大,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同桌恨不得大喊大叫,可管老师有言在先,不能出声,谁出声,谁写检讨。我估计,她心里一定有15个吊桶打水,哦,不,30个吊桶打水,14上,16下。拜托,管老师,你快走开,快走开,千万别在这里爆炸,气球爆炸的威力据说也是不小的,我这个邻居也会遭殃的。

小乙写的:

管老师似乎听到了我心里的祷告,真的停止了吹气球。我们都呼地松了一口气。这口气刚松到喉咙口,还没来得及吐出去,管老师又吹了起来,原来,他吹酸了嘴巴,休息一下!我还没有反过神来,只听得惊天动地的响声滚滚而来,“砰——”我的天啊,地震了,海啸了,老虎来了,快逃命啊。

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录有启发的句子;听后,将别人的精华,“借”进自己的片段里。

■有一种内心叫推理

人经常会“不由自主”地从一个现象,推想到下一个现象。正是“不由自主”,往往自己都不知道在推断、推想。你看了一眼天上的乌云,不由加快了车速,那是你有了“乌云黑,大雨来”的推理。太阳出来了,你把阳台里的衣服挂到外面,那是你有了“太阳里晒衣服,衣服干得快”的推理。“推理”成为一种“本该如此”的习惯,倒把习惯背后的“推理”给忘了。

要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内心,开启心中的“推理”之门。

我是这样做的:

播放一段小录像:办公室的浦老师,坐第一排,离门口最近。第二位杨老师,稍胖。第三位李老师,教英语,稍瘦,坐空调下。办公室门上贴着一张纸:为了——不让某人冻成冰棍,请随手关门!

“纸上的话什么意思呀?”我的问题难不倒同学,大甲答:“办公室里,有位老师很怕冷,提醒大家要随手关门。”

“这样的表达,多新鲜,表达要有新鲜感。对了,那‘冻成冰棍”的人,是谁?”办公室的几位老师,同学都认识,我又问,“写这张纸条的人,会是哪个老师?”

学生将内心的推理和判断,放在心里,不能“说”出来,为“写”伏笔。给足想的时间,学生将自己内心推想,变成一句句清楚、明白的话,有条理地写下来。

请看戊中写的《谁冻成了冰棍?》:

教导处的门上,贴着一张绿色的纸,上面写着:“为了——不让某人冻成冰棍,请随手关门!”嘻嘻,有意思。

办公室里有三位老师:杨老师,浦老师和李老师。“冻成冰棍”的会是杨老师吗?不可能,杨老师是三位老师中最胖的,胖人不怕冻嘛!

会是李老师吗?不可能。办公室有一架空调,李老师的座位在那台吐着热气的空调的出风口,再冷,也不会冻到她。

会是浦老师吗?有可能。浦老师的办公桌靠门最近,门一打开,浦老师是第一个受到寒风招待的人!再说,冬季长跑,浦老师跑得最起劲的,她一定怕冷。“某人”,一定是浦老师。

这张纸又会是谁写的呢?

杨老师?他可没有这时间来搞这种小玩意儿。李老师?不可能。这纸条是最近出现在门上的,这段时间是英语节,李老师是英语节的领军人物,她的空余时间,绝对不会比杨老师多。

是浦老师写的吗?大有可能!浦老师是三位老师中最空闲的人物,从时间的角度上来讲,她最有可能写;从性格上来讲,浦老师非常幽默,她还会对学生做出开枪的手势呢!纸条上的文字,令人开怀大笑,很符合她的性格。再说,办公室的空调开着,开门的话,会浪费电,浦老师是出名的环保主义者,这纸条百分之百是浦老师写的!

我猜的,肯定没错。

写好作文,我让学生一起读、背布鲁诺的名言:聪明睿智的特点就在于,只需要看到和听到一点,就能长久地考虑和更深地理解。

对于写作而言,观察只是基础,重要的是思考、推断,做一个善于思考和推断的人,笔下才会有无穷的文字,一个人看到的事情、现象可以结束,思考、推想永远不会结束,只要你愿意。

我推荐学生课后借阅《福尔摩斯探案集》:“它会让你享受到观察后的思考和推断的乐趣。也希望你能做一个观察后,能思考和推断的人。”

■矛盾,最好的心理活动

一篇高考作文,因一段内心活动获评分老师的青睐。怎样的神奇一笔?

灵魂深处出现了两种声音。一个我说:“这是司机的错,你应该去抄下他的工作证号码,投诉他!”另一个我说:“可是,你每天都搭乘这部车,如果司机报复,是很容易的哦!况且,那位老人与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太多管闲事了吧?”一个我又说:“这是小事,但是没有人站出来指出他的错,那么他就会认为没有错,以后他就会一直这样下去的。”对啊!就是因为没有人肯出来指出错误,社会上才依然存在不良现象,我明白了……

小学生也能看出它“神奇”在哪里:用两个“我”,写内心的矛盾。人时常会面临“选择”。作业,先玩再做、先做再玩?上课,举手还是不举手?订正,等老师来交,还是交到老师那里?排队,安静的等候,还是跟伙伴边聊边等?毫不夸张地说,人,时刻处于选择中。吃饭,吃这个菜,还是那个菜?只要有选择,内心就有矛盾。人,经常处于选择的矛盾里。

捕捉内心的矛盾,像上面的,一点也不深奥,只是没想到而已,请看:

我跑啊跑,跑得满头大汗,腿不听使唤了,重得不像长在自己身上,不行,不行了,一个我说:“不要跑了吧,好汉不吃眼前亏,休息,休息一下。”我刚要停,另一个我跑出来,大声说:“不能停,下定决心,闯关,勇往直前!”偷懒的那个我说:“又不是正式比赛,干嘛那么认真。下次好好练。”勤奋的那个我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总想拖到下次的人,不会有成绩!”

真的不难。作文不难,难的是学生的“畏难”。打消了“畏难”,我出示练习“情景”:

我考了90分。90以上,是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考试的时候,觉得很难,担心考不到90分,现在,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和同桌讨论,我发现有一道题与她的答案不一样,究竟谁错呢?一验算,我错了。

怎么办?讲不讲?讲的话……,不讲的话……,两个“我”在打架。请学生动笔写“内心的矛盾”。阿丙话不多,一写却很快写好了片段:

另一个我说:“天知地知我知,赶紧将错的答案擦掉,改一个正确的。”

我急了,蹦出来嚷道:“不行不行。你这样子,丢的不是分数,是诚实!”

“难得撒一回谎,又不要紧。再说,我心里知道错了,就行了。我不也是想哄妈妈开心吗?”

我反驳道:“妈妈知道我用这种方式哄她开心,她开心得起来吗?我们不是刚学了孔子的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要勇敢地站起来!”

■敏化心灵的“心灵物语”

文字只有加入“人”的感觉、感受,才会虎虎有生气。跟一个人握手,有人说“跟那人握手就像跟树枝握手”,又有人说“跟他握手就像握住了一条泥鳅”。这样的话,很有生气,“生气”不是眼睛看来的,耳朵听来的,而是内心感觉出来的。

要将感觉渗透入文字,需要心灵的敏感。心灵的敏感不可能几次训练能解决的。心灵的敏感需要一个长久的、持续的“锐化”装置。我找的装置叫“心灵物语”。有一段时间,我们每个星期都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作业,和一个“不是人的物体”对话。请看大甲的:

复习课文,语文书突然开口对我说:“主人啊,我要投诉你,你千万别用佛山无影脚把我踢飞啊!”

“嗯,放心吧,我很爱惜你的,不会虐待你的。”我的右手做出了发誓的形状。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点,”语文书把身子往前倾,翻到了第二课《三亚落日》,“你看,前面几篇课文,预习的词语你都划下来了,上课还注明了重点的句子,画几条线出来。读课文语气加重的地方,你也用了小三角标明。这些圈圈画画,是你认真的学习态度的表现。”

我的脸上泛出了幸福的红光,我怎么会伤害语文书呢,我表扬都来不及:“呵呵,多谢夸奖!”

“你也别高兴得太早。”语文书按耐不住性子,把身子往后一歪,翻到了《夜晚的实验》,“你再看看,这篇课文,你除了划出生字词和最后一句话,别的呢?”

“我,我,我……”脸上的红光顷刻间变成了不好意思的傻笑。

语文书摸了摸脑袋,沉思了一会儿:“我看呐,你八成是上课开小差做白日梦了。”

“我又不想这样!”我把语文书翻到了前面,“不写得挺认真的吗?你也不必这么苛刻吧?”

语文书摇了摇头:“那已经是过去了,不是我苛刻,你现在是毕业班的学生,要对自己负责任。这样下去,绝对有问题,你要对自己严格一点。”

“嗯,”我点了点头,“从今天起,我一定注意,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偷懒,误了大事!”

语文书看着我笑了:“这样才配做我的主人,主人加油!”

与“不是人的物体”的对话:小狗说的话,语文书说的话,花瓣说的话,大树说的话,小草说的话,黑板说的话,试卷说的话,蚊子说的话,太阳说的话,月亮说的话,星星说的话,都是小作者的话。这些“话”,不是小作者用“嘴巴”说的,它是学生内在的话、自言自语的话,自言自语的本质也是“内在的话”。

什么叫敏感?一个内部语言丰富的人,就是敏感的人。和“不是人的物体”对话,一次,两次,三次,一学期,二十次;一学年,四十次;两学年,八十次;三学年,一百二十次,一个人经过这么多次与花草树木“对话”的人,会成为敏感的人,具有作家气质的人。

一片叶子在他面前飘然坠地,他弯下腰,拾起来把玩一番,这人不是小孩就是作家。遗憾的是,无数的儿童一进入学校,迫切地想长大,长大,长大,从童年里跑了出来,叶子在他面前飘然坠地,他一点感觉也没有。“心灵物语”,正是要挽救孩子那跟作家一样可贵的“敏感”的“诗心”。

“心灵物语”可以定题,找一个物体,电灯、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试卷、课桌、垃圾桶、板擦、讲台、粉笔,都行。教室里的东西写完了,写校园里的杜鹃花、喇叭花、草坪上的草、路边的杂草、枫树、香樟、紫藤、冬青、路灯、水龙头,校园里一切,都能成为“物语”的对象。要写到学生时不时会停下脚步,思量一下,伸出手,抚摸一番,太好了,此时学生“敏感”了。

也可以小组内的同学,商定一个“物语”对象,小组成员“商议”本身,成为作文活动的一部分,很有意思。当然,学生也可以自由定一个“物语”对象。

有人说,造就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是别让他得志。一个人不得志,往往忧伤而多思。忧伤而多思的人,往往能保持心灵的敏感。敏感,写作最重要的品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