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语文教学设计比赛之后
一、本次教学设计情况:
1.课时划分不准确。
2.对目标的设定不够细致。
3.没有关注课后练习。
二、《朱德的扁担》
(一)文本解读
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
全文共3个自然段。全文虽没有一句对话,但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
课文只在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抓关键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
(二)教学目标分析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能规范书写生字。
读音:扁担(轻声)、粉碎、越、陡、一块儿
字形:志“上面为士”;“朱”的第一撇;书写书写笔顺:冈、必、守
积累:会师、储备、路陡、翻山越岭、攻、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利用图片,联系生活,认识“扁担”,了解故事背景。
3.指导朗读,重点读好第三自然段,抓住“草鞋”、“斗笠”、“满满的”、“翻山越岭”、“劝”、“藏”等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资源运用:生字卡片、小黑板、课件
(四)教学构想或建议
(一)猜谜,帮助解题
猜谜语:生在树上,落在肩上, 干活躺下,休息靠墙. (这是扁担)出示图片,板书: 扁担。现在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还有很多东西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在科技不发达的旧中国,更是离不开肩挑手提.说起扁担,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板书:朱德的扁担。并根据课题质疑。相机简介朱德和当时的背景。适时将课文第一小节第一句教掉,理解“会师”。
(设计说明:“扁担”这个事物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很陌生,用猜谜的方法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二)初读,正音扫障
1、认读一类、二类生字。(见文后)
2、选择自己最流利的自然段朗读。
(1)重点指导以下字的读音:“泽”是平舌音,“延、弯”是前鼻音,“刘”的声母是l,不是n。
(2)指导读好长句。
——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3、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大概内容。
(设计说明:初读课文要实在,不能流于形式,只有真正扫除障碍,才能进一步学习。)
(三)感悟,抓关键词
1、课题为“朱德的扁担”,他用这根扁担做什么吗?(挑粮上山)为什么要挑粮上山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3、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观察这根扁担,你发现了什么?(朱德记)他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呢?(学生再读课文,找出答案)
4.体会“藏”
(1)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战士们为什么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出示: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指导学生思考:朱德同志是军长,他都要忙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学生看图片试着说一说。)
(3)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体现挑粮累的句子:课件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抓住:五六十里、山高路陡理解并指导学生想象,这样的路会怎么难走呢?谁来读出山的高,路的险?指名读。
(4)挑粮仅仅只有辛苦吗?抓住第一节第二句“不远处”,以及第二节的“坚守”和“围攻”说明红军和敌人所处的形势危险。
(5)“同甘共苦”,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争着去,抢着去,作为总司令的朱德同志,当年已经四十多岁的他,也和战士们一样争着去挑粮。(课件出示插图:草鞋、斗笠。)
(6)看到朱德同志这么辛苦,也难怪战士们会这样想------(课件出示)
5.体会“劝”
(1)在这种情况下,战士们都劝他不要去挑,你想想:战士们会怎么劝说朱德同志呢?(思考交流)
(2)多么贴心的话呀,朱德同志听劝了吗?他会怎么回答战士们好心的劝说?(交流)
6.体会“做扁担”
(1)在大家劝说不成的情况下,只好决定把他的扁担藏起来,战士们认为只要朱德同志没有扁担了,就不能再挑粮食了!这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战士们的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不料)
(2)让红军战士们没有料到的是,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夜那么深了,可他还在煤油灯下用力地劈、认真地削、仔细地磨。花了很多精力,做了整整一个晚上,当第二天早晨,他拿着扁担走出来的时候,你看到的朱德司令是什么样子?(交流)
(3)看到朱德同志连夜赶做的新扁担,战士们还忍心再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吗?因为大家知道,他们藏了,朱德还会再做,这样只会让他更累,战士们不忍心啊!而且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是藏也藏不住呀,大家是不忍再藏,不能再藏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齐读)不料,朱德-----三个字。所以大家见了(引读)越发敬爱-----他的扁担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一个和战士们(指板书)同甘共苦的人,他就是再苦再累也要和战士们在一起。
三、《黄果树瀑布》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主要写了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这一景观的壮美和气势的宏伟,充分表现出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全文一共有八个自然段,按照游踪先后为序,分别描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色,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本文的写作特色十分鲜明:一是采取了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二是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对教材仔细分析解读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特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正音:撩、挟、訇然作响(轰然作响)缝隙
辨形:隙 、叠、隔、醉
理解:杰作、喧嚣、、山回谷应
悬挂、折为三叠、宽幅白练
胸膛、沉醉、掩映、谛听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瀑布形态、声音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
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 4、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并由此理清文章脉络。 5、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是不能泛泛而谈的,要结合具体的词句
来谈。
重点:1、借助于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课文重点段落——“瀑布的壮美”和“谷底时的感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揣摩重点段落中的关键词句及短语,体会其表达效果,品味黄果树的壮美。(四)教法、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1、学生对于黄果树瀑布这种气势雄伟的水肯定缺乏直观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教学起来有一些困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一些图片资料,同时我也收集一些资料,建立专题学习网站,便于学生充分的理解和感悟课文。
2、从关键词句入手,以“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贯穿教学始终,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
3、运用情景教学法,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质疑,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4、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
5、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精心选择运用读书,质疑、勾画、想象等方法,以读促写,以读学写。(运用以上方法,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五)教学程序
(一)温故知新,迁移导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导语,也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可以先板书瀑布两个字,从而唤醒学生以往对瀑布的印象,说古诗,说词语,既是拓展延伸又是新课的导入,温故而知新。再给学生一段瀑布的视频,从视觉上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并且完善课题。
(二)初读感悟,领略壮观: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拿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可以通过:
1、先借助一段录象,让学生形成最初的印象,然后再读课文,让图象与文字相统一,从而体会作者的感受; 2、初读课文,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解决教学目标的第四点。
3、寻找文章的中心句:大自然的一部杰作。
(三)走近瀑布,感受壮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读中想象”是学习写景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看和听”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子中形成美丽的画卷,在耳中形成动听的音响,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的提高。所以,这一过程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研读“瀑布的壮美”
自由轻声读课文,请大家找出描写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语句,并做好记号,然后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出示有关语句:如“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象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步机上泻下来。”、“刚进入黄果树景区……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那哗哗的水声就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等等语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上一些语句,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些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结合实际情况相机出示板书“声响——大,形态——宽”,再指名读读喜欢的段落,引导学生读和配合看录象,让学生感受和想象瀑布激出的水化为“银雨洒金街“的奇妙景象。
1、听瀑 (1)默默地品读课文,看看你听到了什么?在哪里听到的?分别又是怎样的声音呢? a 远处 b 近处 c谷底 (2)播放三处感受不一样的声音,加深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问听了这几段声音,你对文中哪些词语感受更深了?然后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有选择地理解、体会、朗读。(这里充分发挥教师的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合适的音乐进行朗读。(根据自己对语句的理解,自由选择合适的音乐)这既是朗读的指导,又能检验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 (4)由声音的壮观理解“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2、看瀑 (1)你还看出什么来了呢?借助于图象以及品读理解(宽幅白练、泻下来)
文中有三次用到“泻”这个词,在这里需要指导学生理解其作用,可以设计换词练习,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适时完成课后练习3. (2)体会“银雨撒金街”的诗意美。 (3)指导朗读 (4)由形态的壮美,再次理解“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2、研读“谷底时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第五至七节,找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语句,等候交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四周乐声奏鸣,人就象漂浮在一片声浪中,每个细胞中灌满了活力。”和“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挟来大自然无限生机”等语句。三个自然段,一是写“舒服极了”,二是“灌满了活力”,一是写“无限生机”。这是写实,也是写虚;写实景,也是写感受。让学生谈理解并反复诵读,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达到陶冶身心情操的目的。
(四)离开瀑布,拓展感悟 1、默读最后一小节,思考:课文为何要写徐霞客的塑像呢?
2、他遥望瀑布,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重点抓住“沉醉”一词,进一步感受黄果树瀑布的神奇魅力。 3、理解衬托这一方法的使用。 4、说感悟(点击阅读拓展,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完成、交流) (五)读写结合 运用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但不能忽视写的能力,语文要崇读学写,结合阅读教学顺着思路引导学生写作,由读到写。让学生仿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一处景物。
(六)以读促讲,升华情感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讨论交流一下,做一下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挑选自己的最喜欢的部分介绍,要设法激起别人想去游玩的兴趣。
- 03-26
- 02-28
- 02-12
- 02-12
- 02-12
- 10-11
- 10-01
- 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