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教材分析
(一)文本解读
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
全文共3个自然段。全文虽没有一句对话,但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
课文只在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抓关键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
(二)教学目标分析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能规范书写生字。
读音:扁担(轻声)、粉碎、越、陡、一块儿
字形:志“上面为士”;“朱”的第一撇;书写书写笔顺:冈、必、守
积累:会师、储备、路陡、翻山越岭、攻、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利用图片,联系生活,认识“扁担”,了解故事背景。
3.指导朗读,重点读好第三自然段,抓住“草鞋”、“斗笠”、“满满的”、“翻山越岭”、“劝”、“藏”等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资源运用:生字卡片、小黑板、课件
(四)教学构想或建议
(一)猜谜,帮助解题
猜谜语:生在树上,落在肩上, 干活躺下,休息靠墙. (这是扁担)出示图片,板书: 扁担。现在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还有很多东西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在科技不发达的旧中国,更是离不开肩挑手提.说起扁担,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板书:朱德的扁担。并根据课题质疑。相机简介朱德和当时的背景。适时将课文第一小节第一句教掉,理解“会师”。
(设计说明:“扁担”这个事物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很陌生,用猜谜的方法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二)初读,正音扫障
1、认读一类、二类生字。(见文后)
2、选择自己最流利的自然段朗读。
(1)重点指导以下字的读音:“泽”是平舌音,“延、弯”是前鼻音,“刘”的声母是l,不是n。
(2)指导读好长句。
——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3、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大概内容。
(设计说明:初读课文要实在,不能流于形式,只有真正扫除障碍,才能进一步学习。)
(三)感悟,抓关键词
1、课题为“朱德的扁担”,他用这根扁担做什么吗?(挑粮上山)为什么要挑粮上山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3、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观察这根扁担,你发现了什么?(朱德记)他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呢?(学生再读课文,找出答案)
4.体会“藏”
(1)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战士们为什么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出示: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指导学生思考:朱德同志是军长,他都要忙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学生看图片试着说一说。)
(3)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体现挑粮累的句子:课件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抓住:五六十里、山高路陡理解并指导学生想象,这样的路会怎么难走呢?谁来读出山的高,路的险?指名读。
(4)挑粮仅仅只有辛苦吗?抓住第一节第二句“不远处”,以及第二节的“坚守”和“围攻”说明红军和敌人所处的形势危险。
(5)“同甘共苦”,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争着去,抢着去,作为总司令的朱德同志,当年已经四十多岁的他,也和战士们一样争着去挑粮。(课件出示插图:草鞋、斗笠。)
(6)看到朱德同志这么辛苦,也难怪战士们会这样想------(课件出示)
5.体会“劝”
(1)在这种情况下,战士们都劝他不要去挑,你想想:战士们会怎么劝说朱德同志呢?(思考交流)
(2)多么贴心的话呀,朱德同志听劝了吗?他会怎么回答战士们好心的劝说?(交流)
6.体会“做扁担”
(1)在大家劝说不成的情况下,只好决定把他的扁担藏起来,战士们认为只要朱德同志没有扁担了,就不能再挑粮食了!这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战士们的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不料)
(2)让红军战士们没有料到的是,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夜那么深了,可他还在煤油灯下用力地劈、认真地削、仔细地磨。花了很多精力,做了整整一个晚上,当第二天早晨,他拿着扁担走出来的时候,你看到的朱德司令是什么样子?(交流)
(3)看到朱德同志连夜赶做的新扁担,战士们还忍心再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吗?因为大家知道,他们藏了,朱德还会再做,这样只会让他更累,战士们不忍心啊!而且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是藏也藏不住呀,大家是不忍再藏,不能再藏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齐读)不料,朱德-----三个字。所以大家见了(引读)越发敬爱-----他的扁担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一个和战士们(指板书)同甘共苦的人,他就是再苦再累也要和战士们在一起。
- 03-26
- 02-28
- 02-12
- 02-12
- 02-12
- 10-11
- 10-01
- 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