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年级读写结合的一点想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了“读写结合”,这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关于读与写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指出:“读与写的关系密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先有吸收才有倾吐”。
“读写结合”,则是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的学习过程中吸纳语言文字的内在规律,在表达中输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让“读写”的重点成为彼此的互补,实现读中学写、读写互促、以写巩固读的有机统一。这与陶行知说的:“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不谋而合。
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它既是低年级阅读目标的巩固和深化,又是实现高年级阅读目标的铺垫和过渡;同时,小学中年级也是学生发展词汇、句式、构段能力的最佳时期,是吸取经验知识、获取信息、认识世界、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时期。因此,抓住阅读教学主阵地,通过有限的学习时间,使学生在心智、能力诸方面获得预期的最大程度的进步和发展,达成学习目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读写结合”由长、短两条线相互交织,螺旋上升。“长线”即每单元相对应的习作练习。“短线”则是指阅读课中的小练笔。笔者认为这种与阅读对应的片断训练,不仅用时少,而且见效快,既是作文教学的补充训练,又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训练。那么,怎样把握文本特点,读中学写,不妨让我们做一个“兵者”,用上“诡道”也!
1、李代桃僵
三上的《航天飞机》是一篇科学童话,文章从普通飞机的视角,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课后要求学生以“我”为人称,写一段航天飞机的自我介绍,四下《春日偶成》的改写也是很典型的转换角色,不仅如此,更是文章体裁的一种转换。在这些“李代桃僵”式的训练过程中,既有文本表达方法的沿用,也有自我表达与文本表达的辨析,既关注了语言表达的学习,也突出了文本语言的运用。
2、树上开花
“此树本无花,而树则可以有花,剪彩贴之,不细察者不易发,使花与树交相辉映,而成玲珑全局也。此盖布精兵于友军之阵,完其势以威敌也。”三十六计中是这样描述此计的。笔者认为,在中年级的“读写结合”也适用,只是“树”是文本,“花”是对文本的补充,“花”“树”辉映,成“玲珑”之文。
比如三上的《第八次》中让学生思考“布鲁斯怎样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
兵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那慷慨激昂的陈词正是布鲁斯内心不灭斗志的燃烧。在《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中,课后练习让学生想象人们得到火种之后欣喜若狂的情景。
“开花”的过程,运用了习得的方法,使之得到巩固与强化;同时,在思考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花开遍树”,也能感受到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如避免重复,如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等。
3.移花接木
中年级以自然段的教学为重点,教材中许多重要语段在遣词造句的方法、
连句成段的顺序上,堪称“典范”;同时,中年级处在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阶段,学习作者选择材料、连段成篇等方法,也应是“读中学写”的重点。怎样“移”才能“花木成畦”,怎样“移”才能“万紫千红”,笔者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读中悟,品词造句
比如三下《赶海》一文中的动词运用就非常精妙,一“伸”一“捏”之间将小作者捉大虾的样子描绘得栩栩如生。还有“哎”“咦”“哦”等一连串的语气词的运用,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小作者的心情,使文章妙趣横生。在学生体悟文本之精妙后,可以让他们学学这样的遣词用句,准确运用动词,将语气词恰如恰如其分地用好。
(2)读后仿,组句成段
比如三上的《北大荒的秋天》,在学习完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后,体会作者怎样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然后学习这种中心句的构段方式进行习作练习。像这样的练习还有《东方之珠》,学完之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道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学完《石榴》后仿照写一种水果,又比如四下《三顾茅庐》课后有一个习题,模仿课文的句式“来到……看到……”写一处景色都可以采用这一类的方法。陶行知先生又说“教学做是一件事情,不是三件事情。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因此教学时,不仅要把握文本特点,读中学写,还应该依据学情需要,以写促读。
1、借尸还魂,丰满人物形象。没有灵魂的躯壳是没有生气的,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离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古诗教学中的“借尸还魂”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教学《江雪》一诗时,将“千山”“万径”的苍茫景色展开想象,然后进行描写,一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便跃然纸上,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的情怀便涌动在学生心口之间。
2、无中生有,丰厚学生情感。
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形容凭空捏造。而对于文本“读写结合”来讲,绝不是空穴来风,空中楼阁,这里的“无”是对文本空白补充,是为了丰厚学生情感。比如《海底世界》在具体描述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时,共例举了4例,后面就用省略号代替这里的省略号,这固然是作者不必一一穷尽所有动物发出的声音,也可以说是作者留下的空白,教学时,充分利用这一空白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将省略号变成了可爱的形象,悦耳的声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又如四下《永远的白衣战士》:“花圈入海,泪水如雨。”大家来向叶欣作最后告别,并肩战斗的同事说……,血肉相连的家人说……,康复出院的病人说……,三个并列的分句是学生基于对文本的理解之后的情感升华。
3连环计,整合个性感悟
学生对文本的个性感悟,有时可能不够深入、全面,有时还可以发生偏颇。因此,立足于篇章整体、设计读写结合的练笔,可以整合学生的个性感悟,达成对文本整体感知、立体感悟。如《天鹅的故事》中“老天鹅敢为人先、英勇破冰”“群天鹅团结协作共克难关”“老猎人弃枪坚守”的场景最能打动人心。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环节,让学生先行动笔写一写:假如你就站在贝加尔湖边,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写下来。
这样,在环环相扣的环节中,在自主表达过程中,既有文本信息的重组输
出,也有学生个性的理解感悟;既有已学内容的引用再现,又建立了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评价时,生生启发、师生共议,达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全面认识,也促进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4、 抛砖引玉,表达真情实感
怎样让学生“情动而辞发”?《虎门销烟》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一开始,学生由于是第一次做这样的联系,相对比较拘束,气氛沉闷,于是笔者随性来了段“即兴演讲”(遣词造句一般,以避免给学生过大压力),然后渐渐就有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感到不难,老师讲的也不咋的,在我的“砖头”面前,学生纷纷“弄斧”,他们联系当前的现实,从多角度尽情尽兴地抒发内心的感受:有的讴歌中国人民不可辱的斗争精神,有的抒发对林则徐的崇敬之情,有的表达自己远离毒品、强身为国的坚定决心……
总之,中年级的“读写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用无穷的智慧为学生寻找这把钥匙,并握紧这把钥匙,去开启学习语言文字的大门!
- 03-26
- 02-28
- 02-12
- 02-12
- 02-12
- 10-11
- 10-01
- 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