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新思考

网站首页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新思考
2013-06-05 13:25:00
来源:无锡市芦庄实验小学

2013-06-05

              

听,我们的孩子在辩论争鸣;看,我们的孩子在合作探索。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鲜活,还时有孩子的真知灼见,语惊四座……这就是我们在观摩课堂教学时时常见到的场景,而且有一个熟知的名称——“小组合作学习”。不可否认的是,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许多教师在课堂中很自然地用起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但也出现了一些流于形式的做法。今天我就结合我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思考,与大家就“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做交流与探讨。

 

一、这样的学习成果真实吗?

《天鹅的故事》教学片断:

师:老人为什么从那以后再也没动过猎枪?(没有一个学生举手)

师:再想想看。(还是没有学生举手)

师: 那就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吧!

(于是,开始了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老师呢,当然也不“闲着”,深入到小组中)

…… ……

师: 哪个小组来发表意见?

    (于是刚刚有老师参与过的几个小组纷纷发表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思考】

学生的发言真的是很精彩!但这真的是合作学习的成果吗?其实我们知道,如果遇到冷场,就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自己走到小组中,把期望得到的正确答案告知他们,再通过学生的嘴说出来。”在这样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居然成了教师应付课堂上出现的尴尬场面的灵丹妙药,而且美其名曰——教学机智,这与我们以前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二、学生真的是全体参与了吗?

《月光启蒙》教学片断:

师: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小组讨论一下。

生:围成学习小组,开始讨论。

(每组都由组长主持。然后各小组开始合作学习。不一会儿,合作学习结束,每小组开始选派一名代表发言。代表都是各组的优生。其他同学都端坐静听。各组组长话说完了,汇报也就结束了。)

【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很多时候是在复制缺乏合作的传统的师生交往方式。只不过是“好学生”扮演了教师的角色,那些学困生在小组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表现的机会,往往会在小组掩护下逃避责任,合作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成果真的是大家分享了吗?

《广玉兰》教学片断:   

师:对“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

(学生很兴奋,不假思索,四个人马上凑在一起开始讨论)

生1(是组长):谁先说?(生2举手)

生1:好,请你来。

生2:我认为“迫不及待”写出了小蜜蜂想钻进花苞里去的急切心情,更进一步看出广玉兰很香,还有……(他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堆)

(生3急了,开始插嘴)

生3:我认为“钻……”(才说了个“钻”字,就被组长瞪了一眼,讨了个没趣。)

【思考】

从上面的现象中可以看出:

1、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在汇报交流中,我们经常发现:“我认为”,虽然发言的同学有时也会用“我们小组认为”这样的字眼,但他第一个所表达的观点总是他自己的,潜意识中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综合小组成员的观点,根本不是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

2、学生没有学会倾听。我们的学生往往是表达的欲望胜过一切,总希望亮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很多同学在其他同学发言时,有的是因为没有轮到自己发言而丧失了刚才的那份热情;有的是还在等着发言,在思考着自己的想法;也有的是因为没轮到他而觉得无所事事……很少去关注同学的发言,去吸收与分享,才出现了“老师,我来说”“老师,我还有……”“前面不是说过了吗?”这样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我想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静下心来,学会“倾听”。在“听”的过程中学会“挑刺”,发现其他小组存在的问题,更要在听的过程中吸收其他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规范、清晰地表达,提高“说”的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教学活动的要求,合作学习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实现了有效学习,如何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这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不断实践。

改革措施:

  1、选准合作内容,提高合作价值

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唤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但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精心安排,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适合的不安排,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使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设计适合多人合作学习的活动。首先,必须有合作价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活动和作业或是引人入胜的场景,或是令人兴奋的刺激,或是让人困惑的问题,或是可以预见的成就。其次,我们在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时,应该注意内容含量不宜过小,如果单靠个人力量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大家合作的必要;内容难度要大众化,过难容易冷场,或者导致只有少数人的真正参与,而且,创作活动不宜出效果,过易会使学生无须作深入的思考,缺少思维价值的合作,没有什么意义。 

2、优化合作小组,展现个性特长

“小组合作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而增强学生责任感,是小组合作讨论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因此小组活动之前,我认为我们要掌握以下活动规则:每个成员都有责任保证其他组员完成学习任务,只有所有成员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才算完成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我是小组的一员,我也很重要”“我也能为小组出力”“小组的伙伴需要我”时,学生学习的自动性、自发性、责任感才能自然而然地焕发出来,凝成一股百折不挠的合力。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否则课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好效果。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教师也可以给每个小组成员一个职务:如“记录员”等。小组合作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是前后桌四人组合,还可以按程度、性别组合等。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沉下去”,深入到每一个学习小组,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并适时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不着痕迹地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技巧,做到“润物细无声”。

3、形成评价机制,提升合作成效。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个小组汇报完后,老师更多的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如:“你们小组的展示让我们这个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讲得太好了,声情并茂,很吸引人听。”等等。这种不全面的评价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课堂教学的评价要从多方面进行,要把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评价中互补,在评价中不断提高。激励小组成员参与意识。在教学中,教师整个评价的重心要从激励个人竞争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竞争。教师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组及其成员展示其成果,鼓励小组勇于提出自己组的观点,并及时地用激励性的语言如“某某小组的同学合作最有效”等等评价小组,使每个小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促使他们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的提高。

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符合课改精神,有利于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的能力。但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应该更投入地领会课标精要,防止无效的合作学习,让这种理念在探索中逐步成熟地步入课堂。我想,只要我们有心去探索总结,就能让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哪怕只是瀚海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也是有价值的。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