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二

网站首页      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二
2013-06-09 13:27:00
来源:无锡市芦庄实验小学

2013-06-09

英语骨干教师培训 改变小学英语课堂师生话语权失衡的策略研究                                      梁芝蓉

[摘 要]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平等的师生话语权不仅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而且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依据话语权的有关理论,结合相关案例分析当前小学英语课堂师生话语权失衡的原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总结出改变师生话语权失衡的策略,从而为小学英语课堂实现师生话语权共享,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 小学英语课堂;师生话语权; 话语权失衡

The Strategy of Changing the Imbalance between Primary Teacher’s Discourse Right and Student’s Discourse Right in English Classroom

Elementary Education Major   PAN Yao-ping

Abstract:In th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lass, the balanc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right to speak not only helps to improv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Accordingto the relative theory of discourse right, this paper first analyses some cases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of the imbalance in teacher- students ‘discourse right in primary English classes. Then it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trategies to change the imbalance in teacher-student discourse, providing useful reference for how the right to speak in English class can be achieved and shared as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English class; teacher-students’  discourse right;  discourse right imbalance

引言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通过话语进行教学对话和交往的过程。由于课堂上师生间掌握的话语机会不一样,因此就产生了课堂话语权。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同的话语权力,发挥不同的作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不同的形式。[1]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进行对话和交往,要求师生双方在平等的前提下,充分享有自己的话语权,从而通过对信息的频繁交换做出选择,最终达到满足教学双方各自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增加强调了学生的自我体验与建构知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的理念。由于受传统课堂的影响,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很多教师采用讲解、独白的方式传授知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缺乏表达的机会,缺乏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改变师生话语权失衡的现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改善师生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本研究通过相关的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站在教师的角度论述了在教学中老师应如何做到话语权不仅仅是老师单方拥有的,而是师生双方共享的,增加学生诉说的机会,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论述了学生拥有话语权的必然性。

一、话语与话语权的理解

(一)话语

话语,就是我们说的话,即言语。不同的学者对话语有不同的理解。俄罗斯哲学家米哈依尔·巴赫金认为“话语可理解为生生不息的言说活动以及制约言说的潜在社会机制。”维特根斯坦把我们说话时运用语言的规则称为语言游戏。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则认为“话语不是单纯的语言文本,而是一种具有历史、社会和制度独特性的陈述、术语、范畴和信仰之结构。话语系统涉及一系列边界,它规定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它是塑造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因此,笔者认为话语的内涵应该是:“话语”,简单地说是语言,但是不是指物化的语言形式,而是指在交流过程中的语言,它强调的是语言的交流对话活动。话语涵盖了交流对话双方的交流意义及当时的交流语境,并指向交流产生的结果。可以说话语包含了交流过程中的物化的语言,语言的主体,以及语言主体之间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结果这一整套的体系。【2】

(二)话语权

话语权指一个人的话语权利,它体现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自主地对现实生活、实践活动进行真实、具体的表白,理性或感性地反映自己的理念、思想、态度、价值的权利。[3]课堂话语权则是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交往的主体,都具有言说的权力。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的话语权,话语权不是任何一方所独霸的,而是双方共享的,以此来实现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二、理论依据

2001年6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正式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

(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communicative  act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以语言或符号为媒介,以言语的有效性要求为基础,以达至相互理解为目的,在意见一致基础上遵循(语言的和社会的)规范而进行的,被合法调节的、使社会达到统一并实现个人同一性与社会化相统一的合法化的、合理的内在活动。[5]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师生间进行的交往大多是通过言语媒介来实现的,任何一方独霸话语权都很难实现交往的有效性。

(二)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即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刺激,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主动的建构信息的意义。每个学生都会以自己原有经验为基础对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原有知识又会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同化和顺应是建构主义理论中一对重要的范畴。同化是“个体把刺激纳入原有的格局之内”[6]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对接受的外来信息不断地进行加工,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对老师讲授的知识,通过自身的不断建构,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所能理解到的表达出来。课堂上如果只是老师一味的“直白”,学生没有言说的机会,不仅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影响课堂效率。

三、师生话语权“失衡“的案例的分析

【案例一】教师独霸话语权,学生失语

一位教师在教授外研社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第五册Module5 unit2  There are too many books on the desk.课时,在复习 There are  enough…  There aren’t enough…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6 green pears,6 children;4 apples,3students;8bananas ,7students

T: There are 6 green pears and there are 6 children, are there enough?

S: Yes, there are enough.

同样的教法,其余的都是老师问学生答。

在巩固There are too many…in the...环节,老师出示很多人在挤公交车的场面,许多书,很多铅笔的图片。

T: Look at the picture, there are too many people in the...(老师点击许多人挤公交的图片)

S:(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说) there are too many people in the bus.

接下来老师每点击一幅图就说:there are too many...in the...

学生就看着图片应声附和老师的话语。

【分析】

教师在课堂上高效率地灌输现成的知识,较多地关注的是自己是否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很少会考虑。这样,就出现了教师独霸“话语权”、学生失语的现状。出现了教师在唱独角戏,而学生只是局外的旁观者。特别是现在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师生间的交流,学生的表达机会。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看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说,学生只不过是应声附和老师,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在演的独角戏,学生虚弱的声音淹没在老师的话语中。他们没有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有的是机械应答和麻木的配合。学生话语权的缺失表明学生只能努力去追随教师话语,认同并接受自己被动的地位,将自己的话语、需求与期望自觉地限制在教师所许可的界限之内。

【案例二】学生话语权在学生中的不平衡性

一位教师在教授外研社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第四册Module 4 unit1 What are they doing?的内容。教学句型:What are they doing?

整堂课从呈现到操练环节,老师一共问了6个问题: What is this ? Where do we go? What do you see? (问了2次)What are they doing? (问了2次)  2个问题是全班回答的,而有4个问题是个别回答的。在个别回答问题的4个同学中,有1个同学回答了2个问题,另为2个同学是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才被点名要回答问题的。在呈现句型What are they doing? 环节时,老师拿着许多人在太极拳,人们在划船,两个人在下象棋的图片来问学生。而在操练“rowing a dragon boat”这个短语,老师是利用传递短语one by one的形式来进行巩固的,但是老师只让平时表现好的那一组同学去表达。

【分析】

在学生之间的话语权更多的是一种假性赋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话语权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赋予他们不平等的话语权,老师更多地是和班级里个别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并且有些提问是为提问而提问,没有任何意义。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学生获得不一样的话语权,而且有些还是假性赋予学生的,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学习兴趣没有任何帮助。尽管有时老师为了调控课堂纪律而点名叫个别不听课的同学回答问题,企图引起他或她的注意,但是这样做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种假性赋予的话语权以及在学生中话语权的不平等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案例三】[7]教师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力

一位教师在教授Primary English for China (book10),  “Holiday postcards”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用“be going to...”或者“we/I will...”的句型讲述自己的计划。

该教师假设了几条假日出去旅游的路线的情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出本小组的旅游方案。

T: Can you tell me your travel plan?

S1: We are going to the go to the South Africa.

T: Very good.

S2: I want to go to Beijing.

T: Oh, you should say “I am going to Beijing.” But not “I want to go to Beijing.”

【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本来S2说法也可以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因为和课文中所学的句型不同,教师便强行纠正过来。在日常教学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见这种情况。教师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这是教师用“对话” 之名行“独白” 之实。教师强行剥夺学生的话语权,打击了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都应尊重学生说话的权力,以容忍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回答,不应强行纠正学生回答的权力。应在自然而然中教授知识,不要强行纠正学生回答合理的答案。

四、改变小学英语课堂师生话语权失衡的策略

(一)教师要明确角色,定位自己

小学外语课堂强调学生的主动表达,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和地位,改变传统的以讲解为主,“独白”的角色。明确师生双方在平等的前提下,充分享有自己的话语权,从而通过对信息(话语及行为)的频繁交换做出选择,最终达到满足教学双方各自的需要。同时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主体性的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主观追求,有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教育活动中,不仅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同时也要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教师要有自觉发展专业的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剖析、自我专业发展的设计和拟定、实施与调控来实现专业更新。这样,教师的个人话语权不仅只是对教育现实的简单描述与陈述,而更是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和批判,从中融入了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经验及价值取向,在不断的专业更新与反思批评中来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老师既要重视自身的话语权意识,同时必须认识到作为个体的学生所拥有的权力。明确自己的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和学生共享话语权。

老师必须明确自身的角色,转变观念。由原来的“代言人”、“教化者”、“独语者”和“监控者”四位一体的角色,转为“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对话者”和“组织者”五位一体的角色格局。[8]教学不是致力与传授知识,而是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清自身的指导,引导的作用,通过示范,引导来提高学生的表达机会,多给机会他们去表达。实现师生之间平等交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教师不应只是用直白的语言,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一问一答的机械对话,而应是用赋予感情,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的话语来进行教学。小学生都是好动,喜欢表现自己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在课堂上他们希望老师关注他们,给他们言说的机会并且期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枯燥的、直白的对话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英语失去兴趣。如案例一教师在示范了一遍以后就出示图片2用激趣的语言引导学生,Look at this picture it happens in our daily life, what do you find in it, talk about with your desk mate.

(二)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不应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态度,一开始就应把自己塑造成民主对话的典范。要摒除固定地以小部分人为中心进行话语交往,扩大交往范围,加强与“边缘”学生的话语沟通,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改变师生话语权失衡的现象,师生双方要在民主、平等、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民主即要求教师能在享受应有的话语权的同时,同时也承担倾听学生话语权的责任。平等即要求教师能将课堂教学资源(如话语机会、话语时间等) 合理公平地分配给每位学生。合作即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交往中能够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知识与真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话语权,使得师生在苦说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最终在话语交往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在课堂上师生间的对话不应只限于和个别学生的交流,而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如案例二,教师可在呈现What are they doing?环节,通过设计让学生去猜测的活动,在出示图片时,不要把所有图片呈现出来,遮住其中的一些地方让学生去猜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图片的人物在干什么。不为提问而提问,使提问变得有意义,增加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加强,这样话语权就在平等交流中得到互换。

(三)给学生话语权,还他们一片精彩

根据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即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刺激,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主动的建构信息的意义。如果课堂上只有老师的言说过程,而缺乏学生的话语,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不利于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对接收到的知识的加工和吸收。学生通过思考、加工和过滤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老师应该是富于激情的,不断地通过话语,肢体语言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感受知识,体验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通过创设话语渠道平,对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话语机会,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先给学生足够量的输入,然后通过设计活动把话语权转交给学生。如案例一,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一遍,然后就给学生自己去表达,他们在说之前会思考这样说的原因,从而有利于巩固知识。在巩固句型的环节,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从而得出答案,然后再放手给机会让他们小组讨论,讨论完毕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通过自身对知识的内化、感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应该强行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在言说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而应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如案例三的老师当听到学生说“I wantto go to Beijing”时,因与自己的教学设想不符合而强行让学生改为 “I am going to Beijing”.其实老师应该转变一下教法,首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赞扬,然后回答说:“Youwant to go to Beijing and you are going to Beijing, too,Right?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观点也和自己的教学设想相一致,何乐而不为。

(四)创设有意义的对话活动,实现师生双方的有效互动

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communicative  act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以语言或符号为媒介,以言语的有效性要求为基础,以达至相互理解为目的。”在这里强调了言语的有效性以及双方间的互相理解,如果没有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双方很难会进行有效的交往。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造双方平等交流的环境。给予学生平等关注,对话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对话主体机会应当均等和公平。教师应时时提醒自己调整视线和心态,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这是教师实现师生对话中应有的态度和行为。不应把对话变成是和个别学生的交流,尽管不能兼顾到全班每一个人,但应该考虑到班上的绝大多数。教师的对话是针对全班学生的,而不是为个别学生而设计的。

在“我———你”的关系中,师生双方都作为整体的、独特的个人而相遇与交往,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教师要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的意向,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的独特个性以及自由、创造和选择,并且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而不是把学生看做是年幼无知不成熟的从而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教师应创设真实情景、 设计一些让学生自由表达,讨论交流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承担责任,增强学生协调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自觉组织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才可望提高。[9]如案例二,教师可在呈现What are they doing?环节,通过设计让学生去猜测的活动,在出示图片时,不要把所有图片呈现出来,遮住其中的一些地方让学生去猜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图片的人物在干什么。不为提问而提问,使提问变得有意义,增加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加强,这样话语权就在平等交流中得到互换。

为了能有效地进行交往,首先教师应用激趣、设疑的语言,把话语权抛给学生,启迪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去表达。其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有效交往做铺垫。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更愿意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更愿意和老师进行对话和交流。

(五)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增加与学生间的对话

师生间的对话,更多的是由老师引导、启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加强与学生的对话,老师就应适当地拓展教学内容,增加与学生间的对话。如PEP Book? Unit l How do you go there? B Let' s talk部分,对话内容简短,老师可适当拓展教学内容。[10]原文: Jim: How can I get to Zhongshan Park? Chen: You can go by the No. 15 bus.

Jim: Can I go on foot?

Chen: Sure, if you like. It’s not far.

拓展内容,增加与学生间的对话后:

A: Excuse me sir, I lost my way. Can you help me?

B: Maybe I can.

A: 1t’s very kind of you. Can you tell me how I can get to Zhongshan Park ?

B: You can go by the No. 15 bus.

A: Where’s the bus stop?

B: You can go along the Beijing Road, and then turn right at the first crossing.

A: How many stops are there?

B: Only two.

A: Can I go on foot?

B: Sure, if you like. It’s not far.

A: Thank you very much!

B: You are welcome.

以上案例老师就能很好地通过结合真实语境,适当拓展内容,从而既能很好地把话语权抛给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也符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把语言视为交往行为的杠杆。在他看来,凡是有交往的地方,便有言语行为的出现;反之,凡是有言语行为受阻和被歪曲的地方,便不会有合理的交往。[11]师生间的有效交往是建立在相互间平等的基础上的,任何一方的话语霸权都不能有效地实行平等交往。

(六)引进“对话”,师生共享话语权

在课堂教学中,任何过分强调教师话语霸权或教师话语权的失却或学生话语权丧失的说法都是片面的。事实上,教师话语权和学生话语权是可以共享的,其实现的途径就是师生的对话。哈贝马斯认为,接受可以分为“事实上的接受”和“有理论根据的接受”,前者是被动而盲目地承认他人的观点,而后者是能动理解、同化的过程。“有理论根据的接受”过程中,学生不是盲目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是与教师进行对话,从而达到“双向理解”的过程。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够相互激发灵感,产生新的观点、奇的思路,使思维更加灵活、眼界更加开阔。

对话是师生进行交流的有效手段。通过向人表述和与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个体的思维能够产生新的灵动的火花,促进个体知识新的有意义的建构。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学生,给他们表达的信心和勇气。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空白,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建构知识,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师生话语权的共享,离不开双方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的平等对话。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作为多种教学形态中的一种,既有与其他的教学形态相通的地方,同时也有属于它自身的独特内涵。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就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12]

小学英语名师沈峰利用对话教学,用激趣、设疑的语言,把话语权抛给学生,启迪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去表达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从而实现双方在自然状态下的平等对话。

沈峰老师在教授Unit 9 A (牛津4B)“breakfast”课时,在呈现环节是这样教的:

T: I like hamburgers and ice-cream. But what do I have for breakfast.(板书“Breakfast”) What’s for breakfast?(幻灯片出示)

T: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do I have for breakfast.” please ask me.

Who can try “what’s...?” then I will tell you.

S1: What’ for breakfast?

( 4个小组各选一名学生起来问,但私下、秘密地告诉他们答案)

T: If you want to know “What do I have for breakfast” you can ask them “What’s for breakfast”(让其他学生问已经知道答案的同学)

T: Ok, stop, what’s for breakfast? What’s my breakfast?

(最后让每组的其中一位同学起来回答“”)

以上案例沈峰老师是先通过猜测、设疑与学生进行对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继而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启发生生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很好了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是师生实现话语权共享的一个典型例子。

结束语

改变小学课堂师生话语权失衡的现状,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在小学英语课堂,老师的足够量输入,学生的充分表达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双方的需要。课堂上缺少教师的声音或学生的声音都不能碰发思想的火花,因此实现师生共享话语权是时代的要求。本文通过结合相关话语权失衡的案例并提出相应措施,指在能更好地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最新推荐